民间偏方
接口调用 意见/报错
登录 / 注册

漫谈清瘟败毒饮

发布时间:2012-01-25 (本站不涉及文章中商品销售,敬请周知。)

清瘟败毒饮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余师愚所创制的名方,载于其所著的《疫疹一得》一书中。“瘟”即瘟疫,亦称温疫。是感受自然界疫疠之气而引发的、多种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。所谓“疫疠之气”,又称毒气、戾气或杂气,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的致病邪气。古人认为,疫病之气的产生及其致病流行,与久旱、酷热等反常气候有关。因此,瘟疫也可以理解为就是“热疫”。清瘟败毒饮所主治的证候,便是因疫毒邪气内侵脏腑,外窜肌表,气血两燔,表里俱盛的火热实证。临床表现为高热汗出,大渴饮冷,口干咽痛,头痛如劈,干呕狂躁,神昏谵语,或吐衄,或发斑,四肢或抽搐、或厥逆,脉沉细数,或沉数,或浮大而数,舌绛唇焦等。

所谓“气血两燔”的“燔”,是焚烧之意,形容火热之盛。在热性疾病中,气分的热邪未解,而血分的热邪又盛,便称为气血两燔。在上述的种种症状中,高热、汗出、大渴、脉浮大而数等是热毒在气分,损伤津的表现,称之为“四大”症;吐血、衄血、发斑、发热等、则是热毒盛于血分,迫血妄行的结果。其他如咽痛唇焦、头痛如劈等,是毒热上攻,清窍不利;干呕狂躁,神昏谵语等是毒热扰动心、胃之故;四肢抽搐是热毒灼肝,筋脉挛急;四肢厥逆(手足发凉)是热毒内闭,阳逆不能外达四肢。尽管症状纷纭繁杂,总的病理机制则是温疫热毒,两燔气血。清瘟败毒饮顾名思义,正是具有清气凉血、泄火解毒之效,故而恰用于本类病证。

更多:https://www.bmcx.com/

本方的药物组成是:生石膏30-60克(先煎),细生地10-30克,乌犀角6-12克(磨服),真川连5-12克,知母、元参各12克,栀子、桔梗、黄芩、赤芍、连翘、丹皮各9克,鲜竹叶、甘草各6克。先煎石膏,煮沸10余分钟后,再入其他药同煎。犀角磨汁和服或先煎兑入,分2次服。以上各药的剂量系据临床用量酌定,不同于原方。特别是生石膏一味,原方用量甚大,最多达240克,以致医家不敢用,病家不敢服,药店也不敢卖。但原书认为:“遇有其证辄投之,无不得心应手,数十年来,颇堪自信。”这说明,投药是否恰当,关键在于辨证是否准确。清代医家王士雄说:“先议病,后议药,中病即是良药。然读书以明理,明理以致用,苟食而不化,则粗庸偏谬,贻害无穷,非独石膏为然。”实在是很有道理的。

清瘟败毒饮是综合白虎汤、犀角地黄汤、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而成,其清热泻火、凉血解毒的作用颇强。方中重用生石膏直清胃热。因胃是水谷之海,十二经的气血皆禀于胃,所以胃热清则十二经之火自消。石膏配知母、甘草是白虎汤法,有清热保津之功,加以连翘、竹叶,轻清宣透,驱热外达,可以清透气分表里之热毒;再加芩、连、栀子(即黄连解毒汤法)通泄三焦,可清泄气分上下之火邪。诸药合用,目的在大清气分之热。犀角、生地、赤芍、丹皮共用,为犀角地黄汤法,专于凉血解毒,养阴化瘀,以清血分之热。以上三方合用,则气血两清的作用尤强。此外,元参、桔梗、甘草、连翘同用,还能清润咽喉,治咽于肿痛;竹叶、栀子同用则清心利尿,导热下行。综合本方诸药的配伍,对疫毒火邪,充斥内外,气血两燔的证候,确为有效的良方。目前对于乙脑、流脑、败血症、流行性出血热、产后高热等病见于上述气血两燔证候者,也常用本方治疗。

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:诚华便民查询

1、长按上方二维码,保存至手机相册;
2、进微信扫一扫,从相册中选择识别二维码。
联系我们
接口调用 | 联系我们
CopyRight © 2004-2024 便民查询网 All Rights Reserved
闽ICP备2020022420号-1 闽B2-20210351
闽公网安备 35011102350673号